此外,在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售电公司约5000家,形成了多买多卖的市场竞争格局,有利于电力行业发展。
记者从钧达股份方面了解到,捷泰科技投产的第一期8GW的TOPCon电池项目正在试生产中,试生产的各方面效果均好于预期,量产转换效率高于24%。天合光能证券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公司8吉瓦的TOPCon电池产线有望在今年年内冲刺量产,预计明年将是TOPCon电池量产爆发的元年。
记者注意到,天合光能在N型TOPCon电池技术研究上的累计投资资金已高达2.47亿元,接近钙钛矿投入的5倍。在晶硅电池的潜力路线中,转换效率比P型更高的N型电池(主要包括TOPCon和HJT电池)已经登场。而钙钛矿单层电池的理论转化率达到了33%,如果是叠层电池,其理论转化率可达43%以上,并且转化率可随着叠层数量增加而继续提升。相比起现有的P型光伏电池技术,TOPCon电池转换效率更高,且相比于同为N型电池的HJT,TOPCon电池的量产成本更低。近日,TOPCon电池(隧穿氧化钝化电池)受到A股市场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天合光能证券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目前电池行业很卷,只要采取比现有P型电池技术高的解决方案,即便转换效率只提高零点几个百分点,持续两年就可积累不少利润。相关公司布局情况如何?机构对于TOPCon的青睐,从相关个股表现上亦可窥知一二。其中,今年上半年受WRO、反规避调查和UFLPA影响,隆基绿能在美国市场的业务订单和拓展受到一定干扰。
在这些努力下,再加上受益于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隆基绿能2022年上半年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39.62GW、单晶组件出货量18.02GW。今年上半年,面对内外部复杂的经营环境,隆基绿能要求各级员工保持危机和忧患意识,紧密围绕年度经营目标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和组织能力;以高目标为牵引和问题为导向,围绕经营结果,积极推动和优化管理改善;优化预测体系,科学管控偏差和问题;构建专业化EHS管理能力和科学管理体系,防微杜渐,杜绝经验主义;持续加强保密管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持续推进业务创新,前瞻性地打造创新产品和方案服务,加大知识性人才储备,孵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引擎。半年报显示,隆基绿能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实现营业收入504.17亿元,同比增长43.6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81亿元,同比增长29.79%,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4.05亿元,同比增长30.58%;综合毛利率17.6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2.64%。因此,未来,隆基绿能仍将继续秉承稳健可靠、科技引领 的品牌定位,以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之路,用更多具有客户价值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力量。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30.88GW,同比增长137.4%;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在45%以上;海外光伏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实现量价齐升,出口总额约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秉持科技引领科技进步是光伏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引领是隆基绿能的基因。
一直以来,隆基绿能持续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今年上半年投入36.70亿元,占营业收入7.28%。在盈利层面,隆基绿能连续十年(2013年-2022年)保持盈利,且已连续36个季度保持盈利状态。保持危机和忧患意识2022年上半年,全球光伏需求增长迅速。截至2022年6月30日,隆基绿能累计获得各类已授权专利1808项。
与此同时,隆基绿能资产负债率为57.91%。根据变化及时调整策略2022年上半年,受多晶硅料等原材料涨价和下游需求波动的影响,隆基绿能最大限度地协调和保障项目供应链资源,在保障客户订单交付的前提下,适度调整产能开工率和扩产进度,同时加快产能升级和智能制造,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智能制造水平,降低运营成本。但隆基绿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将销售重心转向欧洲等其他重要市场,凭借产品服务、品牌认知和渠道布局等方面的长期积累,保持了较好的竞争力,海外业务基本盘稳定。但企业在未来的投资布局以及供应链的选择上,要有穿透周期的准备和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能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全球光伏需求增长迅速密不可分,也和隆基绿能在战略制定与执行、技术研发、产品品质、品牌渠道、财务稳健等方面始终保持一定的核心竞争优势紧密相关。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业绩攀升和应付票据结算量增加,隆基绿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6.98亿元,同比增加1162.43%。
在科技引领的驱动下,自今年以来,隆基绿能已经三次打破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世界记录。其中,在拉晶切片方面,对于新型电池技术所需硅片的性能要求,隆基绿能已实现了从原料、装备、辅材等各个环节的兼容生产,为新型电池技术供应硅片做好了充足的技术储备和量产保障。
3月,在M6全尺寸单晶硅片上采用掺镓p型硅片制备的硅异质结电池,创造了电池转换效率25.47%的世界纪录;3月,在M6全尺寸单晶硅片上创造了无铟HJT电池转换效率25.40%的世界纪录;6月,在M6全尺寸单晶硅片上实现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26.50%,再次刷新了HJT电池效率世界纪录。积极向客户推广高效和高可靠产品,让客户受惠于技术进步,在主动承担上游成本压力下与战略客户锁定长期订单,保障客户收益和价值;坚持推动业务创新,加快推进BIPV、氢能和系统方案服务等新业务方向和布局;发布行业首个一站式户用光伏解决方案隆基向日葵,使用户可以享受更低的信贷成本,获得高可靠、高质量和长生命周期的光伏发电收益,以此树立行业合规标杆。在电池组件方面,隆基绿能创造性地开发了HPBC结构电池,在高性价比和商业化上不断推进新型高效电池及组件量产转化,蓄势打造差异化产品,构建长期竞争优势。其中,隆基绿能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秉承稳健可靠的理念,提升交付与履约能力,采取积极灵活的经营策略据测算,HJT电池转换效率每提升1%,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可增加组建溢价空间0.05-0.15元/W不等,且对组件整体功率的提升亦可摊薄组件环节的单位制造成本。浙商证券分析师王华军认为,随着HJT国产设备的成熟、经济实用性改善,有望复制PERC快速渗透历程、开启下一代电池片技术爆发的周期。
SOLARZOOM光储亿家副总裁马弋崴表示,2020年开始,异质结和PERC电池的生产成本差距已经缩小到三毛以内了,特别是2021年以来包括迈为在内的设备厂商的量产规模不断扩大,包括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引入,也推动异质结电池生产制造成本有更大下降空间。预计2025年HJT设备市场空间超400亿元、5年CAGR为80%。
在提高效能上,HJT电池在今年也不断有好消息。中银证券分析师李可伦认为,HJT电池转换效率迭创新高,产业化快速推进,成本下降路径清晰可行,性价比拐点到来后预计将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路线。
中银证券预计HJT组件端整体成本有望在2022年底至2023年H1贴近PERC组件。HJT电池性价比拐点将至然而目前异质结电池想要走向更大规模的商业化量产还需突破成本瓶颈。
6月,据隆基绿能消息,公司HJT电池研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测试M6全尺寸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26.50%,创造了大尺寸单结晶硅光伏电池效率新的世界纪录,相较上一次创造的26.3%的记录提升0.2%。2015年开始国产化进程,2017-2019年异质结逐渐实现了设备的国产化,2021年是整个异质结产业链真正实现商业化量产的元年。HJT电池商业化落地明显加快作为N型电池技术的代表之一,异质结电池因其性能好、生产步骤简单、衰减少、转换效率高、发电量大等多个优点受到行业青睐,2021年以来多家企业开始商业化布局、加速投产扩产,2022年金刚玻璃、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等公司纷纷公布大规模扩产计划,HJT电池商业化落地更是明显加快。HJT电池又称异质结电池,被业内视为下一代光伏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之一。
先导薄膜材料销售总监唐武强表示,异质结电池的大规模爆发,目前还是受制于它的制造成本。国盛证券预计,2022年HJT市场扩产体量在20-30GW,行业有望加速跨越经济性瓶颈,实现规模化量产。
在过去三年,整个异质结的转换效率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跟PERC电池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劣势,未来技术进一步成熟,推动每瓦的电池成本进一步的降低,到时会达到大规模扩产的条件。长期以来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的核心发展逻辑,其中电池片技术是影响度电成本和发电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金刚玻璃6月份发布公告称将投资建设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片及组件项目,同时表示公司异质结电池生产线在产能爬坡阶段,微晶线HJT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95%,电池最高转换效率已达25.2%,异质结组件量产功率稳定达到700W+。金辰股份在5月召开的2021年中期业绩说明会表示公司预估2022年全行业HJT将有25GW左右的新增项目设备订单,2023年预估会有40-50GW的新增项目设备订单。
金刚玻璃公布的最新量产数据显示,目前已实现210尺寸微晶HJT量产平均效率达24.95%,进一步拉开HJT电池与其他电池技术路线之间的量产效率差异,提效空间前景广阔。华晟新能源拟建设三期4.8GW双面微晶异质结智能工厂项目,预计在2023年第一到第三季度分两期完成全部设备搬入和调试投产。硅片薄片化、靶材国产化等多种条件将共同推动HJT降本,预计2023年达到电池端与PERC成本打平。目前国内光伏行业的主流电池是P型PERC电池,其转换效率已经接近24%-24.5%的理论极限,因此转换效率更高的N型电池技术将成为未来光伏行业的主流选择。
近期,A股HJT电池板块表现亮眼,从四月底开始强势反弹,至今涨幅已超过77%,包括金辰股份、明冠新材、迈为股份、京山轻机在内的多个相关概念股也上演多番涨停,股价屡创历史新高金刚玻璃公布的最新量产数据显示,目前已实现210尺寸微晶HJT量产平均效率达24.95%,进一步拉开HJT电池与其他电池技术路线之间的量产效率差异,提效空间前景广阔。
中银证券预计HJT组件端整体成本有望在2022年底至2023年H1贴近PERC组件。目前国内光伏行业的主流电池是P型PERC电池,其转换效率已经接近24%-24.5%的理论极限,因此转换效率更高的N型电池技术将成为未来光伏行业的主流选择。
金辰股份在5月召开的2021年中期业绩说明会表示公司预估2022年全行业HJT将有25GW左右的新增项目设备订单,2023年预估会有40-50GW的新增项目设备订单。金刚玻璃6月份发布公告称将投资建设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片及组件项目,同时表示公司异质结电池生产线在产能爬坡阶段,微晶线HJT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95%,电池最高转换效率已达25.2%,异质结组件量产功率稳定达到700W+。
本文由弃文就武网发布,不代表弃文就武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kil06.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66iib/879.html